一、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的表现及原因
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着经营效益欠佳,有的甚至难以维计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一是资金紧张,矛盾较大,收息率低下,信贷风险比较严峻,支会困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二是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每况愈下。旧的亏损尚未弥补,新的亏损又在增加,亏损额不断递增;三是管理模式不尽合理,形成巨额的费用支出,为已债务累累的机构雪上加霜。
造成以上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管理。表现为经营规模上超负荷运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大量拆借资金,有的甚至结算压票,投资组合单一,不讲成本效益,既不利于分散风险,又不利于提高效益。机构设置只求多而全,不讲效率,使得筹资成本不断上升。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是影响信用社经营效益好坏的又一原因之一。贷款为信用社投放资金得效益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有的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受不正之风等的影响,促成了信贷质量不高,风险加大。其表现是: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大额大户贷款比较集中,占比大;非正常贷款占用比例高,到期贷款本息难以收回。催收贷款连年上升,信贷资产风险防范能力低。三是企业、贷户经营效益差,还贷意识低,是信用社经营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三。在信用社投放贷款的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贷户效益不好,因而就存在着有意赖帐、逃债的现象,缺乏还款意识,使信用社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有的企业借兼并、破产之机转移,使信用社债务悬空,大量资产流失,风险不断加大。四是人为上的管理因素漏洞,是信用社费用成本加大、引起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有的信用社一年仅招待费用开支就高达几十万元,我们想,一个小小的信用社一年能盈利多少钱,而招待费用开支如此惊人,所创收益都让吃光喝光了,甚至还不够,怎么还能谈到效益上来,更何况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呢。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经营核算,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社不讲效益的局面,合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开办业务要精打细算,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社要下决心动手术,剔除脓疮,轻装上阵,从而使信用社成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勃勃生机的创收社。
2、完善信贷管理,提高资产盈利水平。信用社要建立科学的集约管理方式,强化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审贷分离、贷款评估制度,对企业、贷户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作为放贷依据,提高放贷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强化贷款监管,对贷款的政策、原则、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信贷风险。另外,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改变信贷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资产占用,选择多种贷款项目,控制合理投放规模,从而加速资金周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3、改进管理制度,合理经营模式
一方面,信用社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经营机制。首先要抓住人的经营。因为,人是生产经营好坏的首要因素。因此,人行部门要对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实行严格的审定,并建立日常经营行为跟踪档案。同时对信用社经营风险实行领导终身连带责任制,促使其一心扑在经营上。真正使信用社在能人手上操作运转,而对于平庸者坚决实行下岗,从管理层上杜绝人为因素的风险。其次,要抓好基层队伍的建设,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选用一批精湛能干、训练有素、技术过硬者上岗,淘汰一批光吃饭不干活的累赘者,纯洁工作岗位和人员。另一方面,要严格财经纪律,坚决制止胡支乱花现象,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在这一方面,监察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目前部分信用社由于腐败行为造成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还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监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监察部门要提高案件查处力度,给腐败行为以强有力的震慑,这是监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强有力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