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储能与新能源”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分体模块式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及系统装备”研发项目启动大会在深圳大学召开。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处理量达到11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110Nm³/h)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系统正式从科研构想迈向产业实践,有望彻底解决传统电解水制氢对淡水资源依赖的全球性难题,为大规模、可持续的绿氢生产开辟全新路径。
该项目由深圳大学牵头,汇聚了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及海洋工程领域的顶尖科研力量与龙头企业。启动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表示:“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创新性地解决了海水复杂组分对电解系统的腐蚀和失活问题,无需经过淡化、脱盐等繁琐预处理流程,即可实现海水的直接、高效、稳定制氢。这不仅是氢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更是我国对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据悉,该“分体模块式”设计理念大幅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与环境适应性,使其可广泛应用于近海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如海上风电场、远洋平台乃至岛屿微电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地取海水,就地制绿氢”,极大拓展了氢能生产的地理边界和应用场景。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该项目是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氢能产业链的降本增效,加速构建以绿氢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体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规划,该项目研发周期为三年,预计将于2028年完成110Nm³/h系统装备的工程示范并具备产业化条件。 |